選手贊助
2013年,我因鐵人三項的比賽踏上公路車之路,後於同年參加人生的第一場自行車活動:TWB自行車協會主辦的阿里山挑戰賽。該次在挑戰組裡面以第二位抵達終點,發現三項運動中自行車較是自己的強項,而開始對自行車有更大的興趣。初期比賽都是以自己的名義比賽,沒有過多努力及系統性的練習,直到該年年底參加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才開始改變態度。這場比賽的海拔從0~3275公尺,里程長達105公里,有來自各國挑戰的選手,而最主要的是這場比賽從報名費、交通、住宿、補給到比賽使用的單車都是由楓林單車時間的車店贊助,因此這場比賽不只是為了自己,更是為了支持我、鼓勵我的車店。在四個月的練習中,改變自己的生活作息,課後的時間不再浪費過多在電腦上,而是牽著單車與朋友一起約騎,這過程讓我交到更多不同年齡層的朋友,雖然年齡不同、人生際遇及經驗相異,但在單車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年輕、一樣的熱血。
2013年KOM比賽的這一天,第一次騎車騎到腰痠手軟,在最後的八公里大陡坡整隻腳大抽筋,這時補給車來到我的身旁,補給員給我鹽錠、幫我推拿,車隊問我要不要放棄上車,此時回憶練習一路來的過程,車隊的肯定與贊助、家人與朋友們的支持鼓勵,於是我重新站起,在眾人的扶持下咬緊牙跨上單車,一路眼淚不停的流著與痛苦的大喊:我一定要完成!為了一路來的這些伙伴,最後我終於完成這完賽率不到一半的比賽,我也對自己誓言明年會要再來。
從2014年開始我積極的參加國內的許多賽事,就是為了再次挑戰登山王,以這為目標進行訓練。年初的第一場賽事:苗栗仙山賽,我以分組第七吞下了苦瓜獎,我覺得當時參與競賽時心態還沒調整好。完賽後第二天我的機車竟然被偷了,雖然那陣子很不捨,但我覺得也許是上天的安排,少了機車的假日我都改以單車活動來取代。
前半年的練習與比賽累積了一些經驗,但是在同組別之中,我的單車相對比別人差,因為時間都花在課業及練習下,我也沒有多餘的時間能打工,我的家境不算富有,好一點的車架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,直到同車隊的好心車友將自己車子無條件借我參與重要比賽。比賽因為有了他的車,我在後半年的登山賽,突破自己的極限,也獲得很好的成績,最後在2014的年底臺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,我不只拿下了分組第三,在臺灣車手的總排名也排上第七。
2015年開始,因為我所讀的科系必須校外實習半年,而我想出去看看世界所以選擇澳洲的實習單位,原本實習的負責人建議我不要帶單車過去,因宿舍不一定有地方讓我放單車,我也做好要與單車分離一段日子的心理準備。
澳大利亞是一個非常喜好運動的國家,運動風氣極盛,其中包含自行車運動。在這環境風氣下激起我想騎車的熱忱,因此和實習單位主管確定宿舍可以放單車後,我就用實習微薄的薪水在當地買台低階鋁管的公路自行車。在澳洲半年因為當地比賽必須辦選手證,並且費用很高,因此我沒參與任何比賽,但是觀摩了一些在地的賽事,參與區域的模擬賽,也加入當地的Rapha cycling club。每周的團騎,國外的單車文化與秩序,讓我有更多有別於臺灣的騎乘感受。
雖然在澳洲期間有進行單車騎乘,但因為工作忙碌且勞動量大的緣故,每周只有1至2天的騎乘,並沒有太多的訓練效果。我在當年六月底回到臺灣,趁著暑假重新開始訓練課程,並報名比賽以賽代訓。在雲149車隊辦的決戰十字關短距離比賽,我拿下大專組的冠軍,及在台東的戀戀197長程距離比賽,因為肌耐力還沒完全練回來只拿下分組第六,年度大活動的第七屆武嶺盃,車友再度奉獻他的單車借我騎乘參賽。在車隊的各種支援及車友的鼓勵下,我再度帶著大家的信念拿下分組第一名,因為有車店團隊支援、車友的配備支持,以及親友的鼓勵,讓我擁有堅持下去,永不放棄的動力!
2016年有了廠商的經費援助,讓我升級所用的配備及訓練器材,自身能力明顯大幅提升,並且參加一場海外的自行車賽事,吸收海外的賽事經驗,不過在六月份的時候,我完成大學的學業,並且收到兵役的入伍通知,在七月展開為期四個月的軍旅生涯,這一段期間我不斷思考未來的路,最後決定嘗試走上職業運動員之路,知道未來的路會很艱辛,但趁著年輕即還有支援的情況下,想盡自己最大努力、不留遺憾。
【歷年成績】
M20歲第三名、總排第九名,其實分組應該是第七名,不過前面4位都跳上總排名了。
如果說比賽成績十分,努力練習佔6分、器材佔3分、最後1分還是留給運氣!
今天開賽的策略,就是躲集團留力氣在197上(畢竟沒什麼團隊組織,這種平路丘陵上,沒有什麼戰術可言)
在八嗡嗡時發生一點烏龍,集團走錯路...偏離賽道往外環
當下知道走錯路,但位置身處集團前中段靠右側,這樣被卡住無法往左側賽道走
外環其實會通原賽道,但多繞了一點路,看看身旁的選手,都是很有組織性的車隊,就安心的跟他們一起騎,瞬間我們就從領頭集團,變成落後集團,不過還好最後再折返點前接回,也避開了一波前面集團的摔車
回程的兩個補幾點,第一個是友隊BLUE 動力車隊 BLUE Power Cycling Team大家長幫忙支援,第二個是我學長帶著我女朋友學補給,還好她第一次就上手,時速超過30的情況下,有成功讓我接到水
今天天氣真的太好,所以水不夠真的很難完成
賽事前段強度果然如友隊隊長預告,賽事的強度不會像去泰國那麼高,但新車的設定還沒調到定位+使用低框登山輪,讓我倒數30公里腿後側有點抽筋前兆⋯⋯
最後要接到台11乙的平路(富岡漁港),還有選手嘗試脫逃,但集團開始休息準備爬坡路段,所以都不做追擊,而當下我和我教練溝通不良、誤解意思,所以也在那時候脫逃動作,而嘉藥的學弟耕宇和友隊的隊友游達也加入行列,集團一樣沒有要追的態度不變
雖然提前跑了,但我知道在爬坡路段一定會被追到(不陡的高速爬坡,人多還是有優勢),所以監控強度,希望維持八成的力量不要超過,後來有成功先進入爬坡段,調整節奏等待集團前端上來,然後在接上一起走
沒想到一接上心跳直上204bpm,才沒一小段身旁的人一一落隊,強度依舊沒降心跳當然也沒降,此時放棄的念頭、藉口不斷湧上,但又一想....我都這麼累,身旁的人一定也是,決定不看碼表,不管怎樣我就是要跟完!
雖然腿後肌不斷瀕臨抽筋邊緣,但股四頭肌還算有力,快掉隊時就起身抽車,車子強大的剛性讓我又很快的接回去,一直到最後的300公尺,開始集團緩坡衝刺,但我的位子不好被卡住,沒跟到提前發車選手的尾風,只好到剩100公尺才成功發出去,最後還是跟前一名差半個輪子進站。
很高興自己最後有堅持下去! 太多人的幫忙了,所以不只是為了自己,也為這些支持的人堅持、盡全力!
歷年成績